30. 对称性破缺诱导单荧光组分分子激发波长依赖多色发光

发布日期:2025-09-01 作者: 来源:点击:

Simin Lin, Xubin Wang, Huisi Li, Jiancheng Zhou, Ruijuan Wen, Jianfei Ma, Shiwei Yin, Ling-Ya Peng, Haonan Peng, Yu Fang. Nat. Commun. 16, 8130 (2025). DOI: 10.1038/s41467-025-63519-7

1. 激发波长依赖多色发光分子设计策略。(a-d)已报道的激发波长依赖多色发光分子体系示意图;(e)对称性破缺的星型分子结构设计示意图。

有机荧光材料(OFMs)多为“固定发射”,在多功能场景中的适配性受限。相较之下,激发依赖型(Ex-de)材料可随激发波长动态、可逆地呈现多色发光,在防伪、加密/解密、传感等方面潜力巨大。然而,现有实现路径多依赖多发光体的共结晶/共聚或固态聚集构筑,易引入色彩老化、相分离与稳定性下降的问题,且常需晶体堆积才能稳定多构象,难以兼顾溶液、非晶与晶态“三态”普适性。为此,亟需一种在“单分子、跨形态”层面调控激发态弛豫通道的普适策略。

本工作报道了一种“分子对称性破缺”策略:通过在三脚架式星形骨架中引入体积庞大的 o-carborane–芳基分支,设计合成分子 Ph-3CP,使三支非平面分支在空间受限下形成“本征不等价性”,由此在单一分子中实现丰富的激发态电子过程。该分子在溶液、非晶和晶体三种形态下均表现出近 175 nm 的宽谱 Ex-de 多色发光;通过改变结晶溶剂获得四种多晶型,直接捕获多种不对称构象,为理论预测的对称性破缺提供实证支撑。体系层面的构效研究表明,Ph-3CP 存在局域激发(LE)与两类电荷转移(CT1/CT2)三种 S1 态,并可沿两条主导弛豫路径(LE↔CT1、LE↔CT2)选择性辐射跃迁;时间分辨与瞬态吸收进一步揭示了 LE→CT2 的动力学演化,以及对应寿命(如 ~0.25 ns、~3.88 ns 与 ~36.02 ns 的多时标特征),明确多色发光的“单分子起源”和“跨形态复现”。

2. 单组分阵列型荧光传感器应用。(aPh-3CP 硅胶粉对烷烃、BTEX以及氯代烃饱和蒸气的可视化响应示意图(λex = 365 nm;(b单组分阵列型荧光传感器装置示意图;(c传感器对六种氯代烃的响应曲线;(d基于二维主成分分析与(e层次聚类分析区分六种氯代烃蒸气。


第一作者: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林思敏、王旭斌

通讯作者:陕西师范大学房喻院士、彭浩南教授、彭灵雅博士

全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467-025-63519-7


©陕西师范大学新概念传感器与分子材料研究院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