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. 基于分离调控模型定制超长有机室温磷光材料以及与罗丹明B的高效能量转移研究

发布日期:2025-05-29 作者: 来源:点击:


Qian Wang, Xiao Liu, Yifan Su, Yibo Shi, Kai Feng, Lin Liu, Wei Sun, Yongqiang Dong*, Jiani Ma*, Xuebo Chen*. Adv. Optical Mater. 2025, 2500428. DOI: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om.202500428



有机室温磷光(RTP)材料在光电显示、生物成像和防伪加密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,然而获得高效RTP分子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。较大的旋轨耦合常数和较小的能差可以促进系间窜跃(ISC)过程的发生,但是同时实现比较困难。本研究提出“分离调控模型”,通过独立优化SOC和ΔEST,实现对两个关键参数的精准调控。为了获得高效的RTP分子,通过将不同的给体与受体进行组合,构成了D-A分子数据集,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(DFT)与高精度多参考态微扰理论进行高通量筛选,确定出磷光候选分子PPTZO-CO。

1. a) 传统的耦合调控模型(之前的工作):同时调控SOCΔEST,导致这两个参数相互影响b) 提出的分离调控模型策略(本研究):图示展示了本研究采用的新策略,其中SOCΔEST通过分离调控模型进行独立优化,从而能够更精确地调控这两个参数以实现RTPc) 高通量筛选过程及结果:流程图展示了根据D-A分子的SOCΔESTkISC的高通量筛选过程,从而确定出潜在的RTP候选分子,包括PPTZO-CO单元。

本研究也系统考察了前驱体PPTZ-CO的光物理性质,并与PPTZO-CO进行对比分析。PPTZO-CO表现出RTP特性,而PPTZ-CO仅为常规的荧光分子。通过飞秒瞬态吸收光谱(fs-TAS)对两种化合物薄膜的激发态动力学进行分析,PPTZO-CO薄膜在ps尺度范围内即可观测到明显的ISC过程;对于PPTZ-CO薄膜,仅观察到单重激发态(S1)的吸收(550 nm)与辐射衰减过程,未检测到三重态相关信号,与荧光分子特性一致。

2 a-c) PPTZO-CO薄膜d-f) PPTZ-CO薄膜的瞬态吸收(λex=330 nm)。

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两种化合物激发态的弛豫路径,我们选取相同的活化空间CASPT2//CASSCF(8e/7o)进行理论计算,揭示了PPTZ-CO和PPTZO-CO的光物理性质和ISC速率。PPTZO-CO的SOC比PPTZ-CO高6倍,同时kISC从1.4×108 s-1增加到5.6×1011 s-1。而且,通过测定PPTZ-CO和PPTZO-CO的2-甲基四氢呋喃溶液在77 K时的稳态光谱和延迟光谱,准确测定了S1及T1能级。PPTZ-CO和PPTZO-CO的ΔEST分别为0.38 eV和0.55 eV。尽管ΔEST增加,但SOC值没有显著降低。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分离调控模型策略,证实了该模型能够突破传统设计限制,成功实现RTP性能的精准调控。

3.aPPTZ-CObPPTZO-CO的最低能量势能面。计算结果基于CASPT2//IRC/CASSCF(8e/7o)理论水平获得。

3.aPPTZ-CObPPTZO-CO的最能量势能面。计算结果基CASPT2//IRC/CASSCF(8e/7o)理论水平获得。

Figure 3. Minimum-energy profiles for the a) PPTZ-CO and b) PPTZO-CO. These computational results were obtained at the CASPT2//IRC/CASSCF (8e/7o) level of theory.


而且,当将磷光单元PPTZO-CO掺杂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MMA)时,表现出光激活室温磷光的性质,其磷光寿命可达700毫秒。由于PPTZO-CO@PMMA的磷光光谱与RB的吸收光谱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,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能量给体。当在PPTZO-CO@PMMA中掺杂罗丹明(RB)时,PPTZO-CO@PMMA的磷光峰几乎消失,观察到的是红色余晖,其能量转移效率接近100%。而且,PPTZO-CO@PMMA薄膜在动态防伪领域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,其对温度比较敏感,加热至120℃时磷光淬灭,冷却后恢复肉眼可见的绿色余晖;薄膜在水相环境中发光仍然保持稳定,适用于多重加密防伪。

4 g) 2% PPTZO-CO@PMMA薄膜的稳态光谱(λex = 330 nm)与延迟光谱(λex = 365 nm),罗丹明BRB)在乙醇溶液中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。h) 2% PPTZO-CO@PMMA薄膜的磷光寿命i) 0.2% RB@PMMA的稳态光谱(λex = 520 nm)与不同含量RB/PPTZO-CO@PMMA的稳态光谱(λex = 365 nm)。j) RB/PPTZO-CO@PMMA掺杂薄膜的延迟光谱(λex = 365 nm)。k) RB/PPTZO-CO@PMMA薄膜的时间分辨光谱曲线。l) 基于共振能量转移机制的罗丹明B持久发光示意图。

5。掺杂PMMA防伪体系的潜在应用。a) PPTZO-CO@PMMA在玻璃培养皿中于日光下、紫外灯开启和紫外灯关闭状态下的照片;b) PPTZ-CO@PMMA(花蕊)、0.2% RB@PPTZO-CO@PMMA(花瓣)和2% PPTZO-CO@PMMA(托叶)组成的花卉在日光下、紫外灯开启和紫外灯关闭状态下的照片;c) 紫外灯关闭状态下PPTZO-CO@PMMA的温度和水相相应RTP。当加热到120 °C时,余辉完全消失。


第一作者: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倩

通讯作者:北京师范大学陈雪波教授、董永强教授,陕西师范大学马佳妮教授

全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om.202500428



©陕西师范大学新概念传感器与分子材料研究院 版权所有